近日,財政部長肖捷等就“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財稅改革中有哪些新亮點會對建筑行業產生影響?我們對問答中與建筑行業發展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整理,以饗讀者。
Q:新一輪減負政策有什么
【人民日報記者】我有一個問題請問肖部長。去年年底以來,有關中國企業成本是否高企的問題曾引發廣泛熱議。我們注意到,新鮮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都明確提出今年將減稅降費作為一個重要任務。我的問題是,今年在支持企業減稅降費方面將會有什么新的舉措?謝謝。
【肖捷】謝謝這位記者朋友提出的市場主體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今年,我們將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目的是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都提出,要繼續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我不知道各位記者朋友注意到沒有,就是將增值稅的稅率檔次由4檔減并至3檔,目的就是要營造更加公平的稅收環境,減輕企業負擔,擴大減稅效應。同時,在今年減稅政策的安排中,還有兩項是專門為中小微企業制定的減稅政策,一項就是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能夠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優惠,也就是說,凡是年應納稅所得額在5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都可以享受減半征收的優惠。而在此之前,只有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0萬元以下的企業,才能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優惠。我相信,這一政策調整,會有更多的小微企業受益。
第二項就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到了75%,也就是說,在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時候,中小企業可以將更多的研發費用在稅前扣除。作為財政來說,這項政策也要減收,但是我們認為,這項政策更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用財政減收換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值得的。另外,在今年的減稅政策安排中,還明確有6項去年底已經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今年將繼續實施,包括支持重點群體的創業就業等。實施上述減稅政策,可以在去年減輕企業稅收負擔5000多億元的基礎上,預計今年再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
除了減稅,我想再說一下降費的問題,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都明確提出的要求。在這方面,財政部重點是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全面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包括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等基金,授權地方政府自主減免部分基金。這項改革措施到位之后,全國政府性基金還剩21項。二是取消或停征35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中央涉企收費項目減少一半以上,還剩33項。我們將在財政部官方網站上公布具體的中央和省級的基金和收費目錄的清單。歡迎包括在座媒體朋友們在內的社會各方面監督。
另外,有關方面還要進一步清理規范經營服務性收費,適當降低“五險一金”有關繳費比例。以上提到的這些減費措施,今年預計將再減少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今年的減稅降費政策給企業直接減輕的稅費負擔加在一起,約有5500億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明確的任務,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要確保落實到位。
我想再跟記者朋友們多說一句,今年的減稅降費措施出臺之后,并不意味著給企業的減負工作劃上了句號。我們要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不會局限于僅算眼前的小賬,更要算經濟發展的大賬,要通過繼續給企業減負為市場加油。謝謝。
Q:營改增除了降稅還干了什么
【中國網記者】我們在政府報告里看到,去年營改增給企業減稅近6000億元,同時也實現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目標。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除了給企業減負降稅以外,營改增還取得了哪些積極成效?謝謝。
【肖捷】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是一項非常正確的抉擇。全面試點屈指算來已經有10個月的時間。從試點的實施情況看,已經做到了所有行業的稅負只減不增。去年全年由于實行全面營改增試點,減輕企業負擔5700多億元,超出了在設計試點方案時的減負預期。無論是新增試點的行業,還是前期已經開展試點的行業,甚至是原來已經實行增值稅的加工制造業等行業,都全面實現了減稅。
正像你剛才提到的,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除了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外,在優化稅制、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作為稅制本身,由于營改增的實施,增值稅全面替代了營業稅,稅制得到了簡化,解決了過去多年來存在的貨物和服務稅制不統一的問題,消除了增值稅和營業稅并行所造成的重復征稅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利于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關于這一點,營改增試點以來,從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一些新變化也可以得到印證。
在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營改增的實施可以激勵企業內部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從原有的企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這樣就可以使專業化分工更加凸顯,使各類市場主體都有希望成為效率更高、專業性更強的創新主體,由此也可以促進專業化分工的協作發展。由于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之后,增值稅的抵扣鏈條拉長,相應地也就拉長了產業鏈,這樣可以進一步催生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
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方面,營改增消除了過去存在的增值稅和營業稅并行對企業經營行為帶來的扭曲問題,制造業企業對外購買服務支付的增值稅可以抵扣了,從而可以激發制造業外購服務的積極性,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另外,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實行營改增之后,在開放發展方面,將服務納入出口退稅的范圍,可以增加出口服務的國際競爭力,這也有利于優化我們國家的貿易結構,促進外貿轉型升級。我相信,隨著營改增的深入推進,其積極效應還會進一步顯現。謝謝。
Q:PPP項目落地率不高怎么看
【澎湃新聞記者】我注意到經過三年的探索,PPP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但它在推進和落地中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落地率不高,請問您對此怎么看?未來又將拿出哪些新的舉措推進PPP項目落地,以及加強項目管理?謝謝。
【肖捷】關于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也就是英文縮寫的“PPP”的問題,現在確實很熱。對于有媒體報道的有關PPP項目落地率低的問題,這里我想做一些簡要的說明。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PPP在中國還處于探索階段。客觀上,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個過程。隨著各項工作的推進,我們國家PPP項目的落地周期已經開始縮短,落地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從財政部示范項目落地的情況看,第一批示范項目的平均落地周期大約是15個月,也就是一年零一個季度。第三批示范項目的平均落地周期已經減少到11個月,也就是說,第三批和第一批相比,落地的周期已經縮短了4個月。
其次,我們也要看到,PPP項目普遍資金規模比較大,涉及領域也比較廣,同時專業性也很強,如果前期準備、論證不充分,會給項目后續帶來不良影響。同時,有關PPP項目的信息發布后,社會資本也要有一個適應期和響應期,這些都需要時間。中國有一句老話,在座的記者朋友們可能都耳熟能詳,叫做欲速則不達。PPP項目只有前期的準備充分了,后期的實施才能更加順利。
在關注PPP項目落地率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項目的規范實施和風險防范。
在這里,我想給記者朋友們再通報一組數據,截至去年底,已經簽約落地了1351個項目,總投資達到2.2萬億元,項目落地率已經超過30%,與年初相比,無論是項目落地的數量,還是投資規模,都增長了4倍多。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項目融資的環境,加大業務支持和項目推介的力度,推動PPP項目更加規范運作。謝謝。
(文章根據中國網的相關內容整理) |